BIM系统助力港珠澳大桥运维,全球首创顶尖技术!

发表时间:2018-10-26 10:05
陆港澳车混跑,一次收费时间仅337毫秒


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,集桥、岛、隧于一体,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。从2004年3月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,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,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。港珠澳大桥建设从筹备到收官,克服重重困难,推出世界首创收费模式,识别三地不同车牌仅用0.3秒,BIM系统助力桥梁运维,还有电缆在桥面伸缩缝内可自由张弛,一项项顶尖技术为这项“世界之最”添色不少!



1.png


港珠澳跨海大桥是全球首座集岛、桥、隧一体化的世界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,主体工程采用桥隧组合方案,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段约6.7km采用隧道方案,其余路段约22.9km采用桥梁方案,并设置两个海中人工岛,实现桥隧转换和设置通风井。交通工程系统庞大,包含十余个子系统,港珠澳大桥项目运用了BIM技术,保障了项目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的有效协调,并将BIM应用延伸至运维、监控等实际过程,颠覆了传统的数据维护及管理方式。项目采用了族立方平台对设备族库进行统一分类管理,且平台支持云端管理。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分类归档,通过合同子目号的唯一管理方法,最大限度地统一各个系统数据,集成管理,不仅实现BIM三维信息化管理,并且向三维智控管理迈出了创造性的一步。


2.png


BIM作为建筑行业的革命性技术,对桥梁建设有着巨大的价值。BIM技术的应用,让港珠澳大桥的管理迈向了新的台阶,利用BIM可视化、信息高度集成的特点,通过创建三维模型,提前对交通工程各子系统的管线排布进行分析和优化,有效解决交通工程各子系统安装空间,优化设备构件库管理等。



港珠澳大桥项目涵盖了桥梁、隧道、钢结构大棚以及庞大的交通工程系统,工程项目难度大,建设者们选择了BIM(建筑信息模型),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保驾护航。作为世纪超级工程,港珠澳大桥项目运用BIM技术,保障了项目设计与施工之间的有效协调,并将BIM应用延伸至运维、监控等实际过程,颠覆了传统的数据维护及管理方式。


BIM系统,设备管线一览无遗


港珠澳大桥历时两年建立起来的强大的BIM系统,除了使大桥达到渐变亮灯效果,还实现了随时查看空间管理和设备维护数据流,并实时更新数据,便于快速定位和查找的功能,未来将继续助力大桥运维。


利用BIM技术实现了标准化,在连接香港、澳门和珠海的大型多专业设计项目中获得了更高的一致性。这一革新性项目包括50公里长的桥梁和隧道,并将打造一个独特的香港入口。完成了土木工程、电力、机械、结构、地下和建筑工程的建设。130公顷的场地需要进行工地平整,未来将入驻道路、桥梁、通关大楼、人行桥、钢架屋顶和各类公共设施。项目团队分散在多个国家并使用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进行工作,这些都为工程带来了重大挑战,但港珠澳大桥办联合多家国内外专家和团队的智慧,在交通建设上实现了一致性和统一性的设计、测量和施工定制。


3.png


对于此造价46亿美元的项目,利用了【Bentley软件】的技术来应对各种施工挑战。通过采用Micro Station的DGN格式作为标准后,建筑师、工程师、承包商和勘测员能够简单地读取或互换设计模型和相关数据。对于车道设计,先使用了Open Roads作出多样化的概念设计方案。将其与完工图相互对照,这样不但确保了准确性,而且提升了解决错误的能力。采用iModel作为数据交换格式,确保了工程数据的保真性和完整性。采用Bentley Navigator进行冲突检测和分析,确保了在施工前解决错误和问题,将施工成本降低了12%。此外,港珠澳大桥办还使用Project Wise作为互连数据环境,保证分散的项目港珠澳大桥团队可以访问工程数据。


5.png


通过实施BIM流程获得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,在组织内树立了新的文化,提升了效率并简化了工作流。采用BIM流程后,项目参与者对於使用相同的综合建模环境和BIM应用程序进行了培训。此外,港珠澳大桥勘测员和设计团队还使用Bentley的实景建模解决方案来扑捉现场工地的数码照片和点云数据,并活灵活现地呈现这些内容。


6.png


Bentley的土木工程BIM技术的优点可倍增效益,并把BIM推向了新的阶段,尤其对于高难度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更见成效。此平台提升了我们和不同的持份者在导入、获取和交换有价值信息时的成效。旅检大楼是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上最大型的建筑物,建筑楼面面积9万多平方米。旅检大楼的楼顶为呈波浪形设计的天幕,俨如延绵起伏的海浪,配合人工岛四面环海的自然景致。